天學初函為明末李之藻所編輯,1628年刊刻。李之藻生於1565年,少徐光啟3歲,與徐光啟隨利瑪竇研究西學,又同篤信天主教;晚年,輯集利瑪竇、徐光啟、龐迪我、熊三拔、艾儒略、陽瑪諾,以及自己譯著,合成兩編:一為理編,收書10種:西學凡、唐景教碑附、畸人十篇、交友論、二十五言、天學實義、辯學遺牘、七克、靈言蠡勺、職方外紀,全是討論天主教理的書;另一為器編,收書10種:泰西水法、渾蓋通憲圖說、幾何原本、表度說、天問略、簡平儀、同文算指前編通編、圜容較義、測量法義、句股義,全為論數學天文水利各科的譯書,是中國近代翻譯西洋科學書籍的最早記錄。每編收書10種,共20種,題名天學初函。
李之藻(1565—1630),浙江仁和(今杭州)人,明代科學家,學識淵博,擅長天文曆算、數學。「曉暢兵法,精於泰西之學」,與徐光啟齊名。20歲時曾作《中國十五省地圖》,後在利瑪竇處見到《世界全圖》,即翻譯刻制《萬國地圖》屏風。萬曆三十五年與利瑪竇同譯《渾蓋通憲圖說》2卷,次年又譯成《圜容較義》1卷。與利瑪竇再同譯《同文算指》11卷,至四十一年譯成,計分前編2卷、通編8卷、別編1卷,與徐光啟譯《幾何原本》同為中國編譯西方數學最早的重要著作,在數學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天啟間與葡萄牙人傅汛際合譯亞里斯多德名著《寰有銓》6卷、《名理探》10卷。《名理探》為邏輯學在我國最初之譯本。此外尚有譯著《經天蓋》、《簡平儀說》(熊三拔著)、《坤輿萬國全圖》、《天文初函》等10餘部,撰有關於數學、曆算等的序、跋、奏、疏30餘篇,對介紹西方科學作出重要貢獻。
他還協助徐光啟修訂《大統曆》,崇禎二年七月,詔開曆局,命徐光啟、李之藻督修。吸收歐洲曆法優點,補《大統曆》之所失,編撰新曆《崇禎曆書》(李、徐先後去世,由李天經於崇禎七年最後完成),奠定我國現行農曆基礎。主要著作還有《渾蓋通憲圖說》等,均收在自輯的《天學初函》五十二卷中。
本書資訊 [開數] 25 [叢刊系列] 中國史學叢書初編 [出版社] 台灣學生書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