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本書以明代十二本公案小說集為研究範疇,從秩序觀點探勘晚明社會與文化的變遷。不僅討論清官崇拜或律法意識的層面,尚從重構秩序的視角,觀察倫理秩序、禮教秩序、宗教秩序、天道秩序的文化意涵。內容揭開晚明社會對於清官、婦女、罪僧等社會人物,有不同的對待與期望。內容呈現︰清官與城隍神信仰的綰結,反映明代大小傳統的融合;對於未婚男女私情的寬容,符合「法外容情」的特徵,符合晚明庶民性格的時代趨勢;罪僧故事凸顯明代宗教犯罪的惡化,僧人已然視為強盜與土匪的代名。其他割股故事、入冥審判皆與民俗或信仰有關,值得關注。相較於其他公案小說的研究,本書更以文化視角提供理解晚明社會的路徑,給今日尚有熱情研讀公案小說的讀者,提供對公案奇情的想像方法。 作者簡介 張凱特,一九六九年生於雲林。二○一七年取得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學位。目前任職蔦松國中,曾任雲林科技大學漢學所、亞洲大學通識中心、吳鳳科技大學通識中心講師。專長研究笑話、寓言、明清小說。著作有《輪迴醒世之研究》一書,曾發表〈論明代公案小說集惡僧故事的承衍與改寫〉、〈明代公案小說集中「割股療親」的踐履歷程與彰顯的典範意義〉、〈晚明公案小說集中清官形象形構之對蹠筆法所映現社會意識〉、〈明代公案小說集「妖」化敘寫之文化意涵〉、〈錢鍾書寓言「上帝的夢」析論〉、〈歷史的再演述──龔鵬程教授解構唐代傳奇的文體演述及史觀運用〉、〈智叟的啟悟──《西遊記》中智慧老人對啟悟旅程之意義和作用〉學術論文等。 目次 第一章 緒 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前人研究成果檢視 8
第三節 公案小說相關定義與研究範圍 31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進路 85
第二章 正義化身:清官範型建構與形象的對蹠性 99
第一節 問題提攝 99
第二節 清官典範的建構法式 103
第三節 貪官罪惡的反面寫照 122
第四節 清官形象的對蹠性 132
小 結 148
第三章 辨識神聖:罪僧故事的承衍、模式、議斷
及其啟示 151
第一節 問題提攝 151
第二節 罪僧公案的承衍 154
第三節 犯案手段的共同模式 201
第四節 僧徒犯案類型與清官議斷 210
第五節 罪僧公案對社會的啟示 220
小 結 232
第四章 性別論述:女性對禮教的踰越及清官的決斷 235
第一節 問題提攝 235
第二節 女性對禮教的踰越 237
第三節 清官議斷私情及婚姻的依歸 265
小 結 276
第五章 亡者控訴:鬼魂訴冤故事的傳統意涵、
敘事模式與群眾心理 279
第一節 問題提攝 279
第二節 鬼魂現身所表述的意涵 281
第三節 鬼魂訴冤所開展的敘事模式 288
第四節 清官評斷所反映的群眾心理 303
小 結 310
第六章 割股療親:公案中孝道的踐履歷程及其意義 313
第一節 問題提攝 314
第二節 割股孝行表述的孝道發展 316
第三節 新型典範的踐履歷程 326
第四節 官方旌揚揭示的公案意義 339
小 結 346
第七章 秩序重構:公案作為觀察社會的視角與方法 347
第一節 映現/評騭失序的社會 349
第二節 社會秩序的重構法式 361
第三節 秩序重構的意圖與意義 372
小 結 381
第八章 結 論 383
引用暨參考書目 389
本書資訊 [作者] 張凱特 [ISBN/ISSN] 9789571518084 [出版日期] 2019 年 7 月初版 [開數] 25 [頁數] 417 [精/平裝] 平裝 [叢刊系列] 中國文學研究叢刊 [出版社] 台灣學生書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