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蘇雪林是二十世紀創作數量豐富的女作家,本書探討其散文、小說、戲劇等創作,以及語出驚人的屈賦研究,提出沉寂多年而不同舊調的看法。蘇雪林亦是最長壽的五四作家,一生兩度留學法國,遠走香江南洋,流離漂泊,晚年落足臺灣臺南成功大學,寫作不輟。由於蘇雪林的身世背景際遇,直至辭世依然兩面評價:譽之者,價之無價;毀之者,一文不值。本書各章節均以一個論題展開,旁涉蘇雪林的作品實貌、創作背景、深層心理、回應時代,在經過百年的花葉漂流之後,凝視蘇雪林此一人物關於她自己、關於文學以及歷史的重新意義。
作者簡介:
吳姍姍,一九五七年生,臺灣臺南市人。一九七九年畢業於臺北世界新聞專科學校,後以同等學力考入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一九九七年獲碩士學位,論文題目《元雜劇中的通俗劇結構》;二○○六年獲博士學位,論文題目《陳衍詩學研究──兼論晚清同光體》。一九九八年成功大學編輯《蘇雪林作品集.日記卷》擔任專任助理,開始接觸蘇雪林資料。二○○八-二○一二年任職成功大學文學院博士後研究員,協助整理蘇雪林文物文獻。學術專長為蘇雪林、同光體、陳衍、晚清詩與詩論、五四文學。
本書目次:
緒論
第一章 蘇雪林之舊詩創作與新詩評論
第一節 前言
第二節 情滿山林的舊詩創作
一、自然山川之景
二、懷家念舊之情
三、真情與自由
第三節 古典中國的新詩評論
一、技巧
二、內容
第四節 蘇雪林詩歌批評之舊與新
一、態度取向
二、寫作技巧
三、批評標準
第五節 蘇雪林之「半調子」批評
小結
第二章 蘇雪林記遊文探析
第一節 前言
第二節 蘇雪林記遊文之主題
第三節 蘇雪林記遊文之表現技巧
一、題材豐富
二、設色多彩
三、鍛鑄奇語
四、使用譬喻
第四節 蘇雪林記遊文之特色
一、以山水寄情
二、以聖跡託信仰
三、記遊兼記史
四、同時期女作家比較
第五節 蘇雪林記遊文之「現實的補償」
一、大自然的印象
二、記遊發現個性
三、記遊文之補償作用
小結
第三章 蘇雪林戲劇創作之價值與影響
第一節 前言
第二節 蘇雪林的戲劇創作
一、《玫瑰與春》
二、《鳩那羅的眼睛》
第三節 「為藝術」與「為人生」的美學衝突
一、「為藝術」的唯美
二、「為人生」的現實
三、唯美與現實的衝突
小結
第四章 蘇雪林屈賦研究之「格義」化
第一節 前言
第二節 蘇雪林之屈賦研究
一、研究始末
二、研究方法
三、提出的主張
四、蘇雪林屈賦研究之疑點與矛盾
第三節 「域外文化東來」說之前驅
一、同時代學者
二、朋友與同道
三、重估蘇雪林屈賦研究
第四節 蘇雪林屈賦研究之「格義」化
一、「格義」的借義
二、「格義的」神話研究之形成
三、蘇雪林「格義的」神話之反思
小結
第五章 蘇雪林尚武思想析論
第一節 前言
第二節 非浪漫亦非閨秀
第三節 尚武思想形成之因
一、個性
二、時代
三、理性
第四節 尚武思想之內容
一、為何提倡尚武
二、如何培養尚武精神
第五節 尚武思想所表現的個人特質
小結
第六章 蘇雪林之宗教改革思想─以《棘心》為例
第一節 前言
第二節 《棘心》的創作時代與社會
一、時局之慌亂
二、知識份子之心態
第三節 《棘心》的情節
一、醒秋的性格
二、母親的影響
三、愛情的試煉
第四節 宗教改革及其歷史意義
一、宗教與迷信
二、覺醒與超越
三、宗教改革之意義
小結
第七章 蘇雪林與凌叔華─從「文與畫的交會」談起
第一節 前言
第二節 蘇雪林「美的生命」
第三節 「文與畫交會」的異類果實
一、以畫作文
二、以文作畫
第四節 關於「如夢」與「如歌」
一、身世差異
二、經歷有別
三、晚年暮景
小結
第八章 蘇雪林形象綜考─臺灣文學作品中的蘇雪林形象
第一節 前言
第二節 蘇雪林在臺灣文壇
第三節 蘇雪林在臺灣文壇的形象之分析
一、身份錯位
二、創作轉向
小結
結論
附錄一:蘇雪林大事記
附錄二:最近十年蘇雪林研究綜述(1999-2008)
附錄三:相逢十年─「2010年海峽兩岸蘇雪林學術研討會」紀要
附錄四:關於「蘇雪林評傳」的幾個問題
參考文獻
本書資訊 [作者] 吳姍姍 [ISBN/ISSN] 9789571515670 [出版日期] 2012年8月 [開數] 25 [頁數] 473 [精/平裝] 平裝 [叢刊系列] 現當代文學叢刊 [分類號] 848.6 [出版社] 台灣學生書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