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本書以目錄學的理路為主要研究對象,希望藉由理論的架構,能使目錄學的研究領域突破目錄學史的範疇,並進而使其功能更加擴大,以做為研究文獻學和中國學術史的基礎。全書的主要觀點在於:中國歷代的書目並不只是單純記錄書籍的客觀史料,而是將當世書籍經過以教化為取捨標準的篩選,再經過以學術門類為判別標準的分類所編輯而成。所以中國的目錄學不應只視為工具性的學科,而應視為有詮釋意義的學科。據此,本書各章的討論,多以書目與學術流變之間的關聯性為主軸。作者簡介:
周彥文 一九五五年生於臺灣省臺中市。私立東海大學文學學士、碩士,私立東吳大學文學博士。現任教於私立淡江大學中文系。主要研究範圍為目錄學、版本學、文獻學。曾主編《中國文獻學》,並撰有《明毛晉汲古閣刻書考》、《千頃堂書目研究》、《日本九州大學文學部書庫漢籍目錄》、《日本九州大學文學部書庫明版圖錄》、《中國目錄學理論》等。本書目次:
自 序
第一章 緒 論
一、目錄學的定位問題
二、編目的原始型態是學術分類
三、目錄學與學術分類的關係
四、書目的詮釋性和主觀性
五、應亟探索目錄學的內在意義第二章 因書以設類的分類法
一、分類原理
二、部類圖書與圖書分類法
三、歷代所沿襲的分類觀念
四、書目的編輯原理與編輯目的第三章 四分法的定義及分類準則
一、居於主導地位的四分法
二、經、史、子、集的定義問題
三、四分法分類的標準
四、四分法浮動變異的特質第四章 縱向轄屬與橫向聯繫
一、傳統書目的有機性組織
二、轄屬結構
三、轄屬結構的縱向特性
四、部類之間的橫向聯繫
五、編目原理所構成的學術現象第五章 部類的質變現象
一、質變的界說
二、質變現象舉例
三、質變和類別的關係第六章 依附與因循依附
一、問題的提出
二、因循依附的定義及其運用範圍
三、歷代書目中的運作實例
四、由因循依附看分類的完備性
五、依附、因循依附和學術系統的關係
六、正反兩極化的運作成果第七章 標題法觀念的出現
一、何謂標題法
二、中國傳統分類法的缺失
三、標題目錄的雛型
四、明代以後標題目錄的發展
五、以標題目錄作為新的詮釋觀點第八章 歷代書目在內容上的變異
一、由內容作為詮釋觀點
二、以敘錄為主體的學術性書目
三、以敘錄為主體的書目日漸式微
四、以分類為主體的清冊性書目
五、以敘述版刻為主體的商業性書目
六、書目在內容上的衰敗走向第九章 目錄學在先天上的限制
一、目錄學的客觀呈現功能
二、由史志書目作為觀察點
三、史志書目的闕略本質
四、書目無法代表當代書籍
五、書目量化了圖書資料
六、以日本九州大學文學部書庫的藏書為範例
七、分類統計表與藏書特質間的認知問題
八、從無處看有的觀念第十章 結 論
一、目錄學理論的架構
二、目錄學功能的省思
本書資訊 [作者] 周彥文 [ISBN/ISSN] 9789571507057 [出版日期] 1995年9月初版,2012年8月初版二刷 [開數] 25 [頁數] 165 [精/平裝] 平裝 [叢刊系列] 文獻學叢刊 [分類號] 010.92 [出版社] 台灣學生書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