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編:蔡奇林
◎譯者:蔡奇林、呂凱文、黃柏棋、莊國彬、越建東、溫宗堃、關則富、鄧偉仁
內容簡介
本書是由台灣多位巴利學者合作,從古印度佛經──巴利語尼柯耶中選譯、彙編而成的一部經文選集。
書中經文共分八個主題,涵蓋了佛法從修行到解脫的諸多面向,如:佛教的信仰觀、在家倫理、業論、布施善行、修道次第、正念禪修、定慧/止觀、涅槃/解脫等課題,可說是早期佛法的一個縮影。通過本書,讀者將可認識到早期佛教的主要特色和內涵。
本書譯者
蔡奇林:南山巴利研究中心副研究員
呂凱文:南華大學宗教學研究所副教授
黃柏棋:政治大學宗教學研究所副教授
莊國彬:法鼓佛教學院助理教授
越建東:中山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
溫宗堃:福嚴佛學院教師、法鼓佛教學院兼任助理教授
關則富:元智大學通識教學部助理教授
鄧偉仁:法鼓佛學院助理教授
本書目次
序言
目次
凡例
縮略語
詳細目次
上編:信仰、戒行與布施
I. 信仰、權威與真理──早期佛教的信仰觀......蔡奇林譯
II. 《長部‧善生經》──佛教的在家倫理......呂凱文譯
III.《中部‧優婆離經》──佛教的業說......黃柏棋譯
IV. 月亮上的兔子──巴利文獻中的布施波羅蜜......莊國彬譯
下編:修道與解脫
V. 早期佛教的修行道次第......越建東譯
VI. 正念禪修......溫宗堃譯
VII. 早期佛教的止觀......關則富譯
VIII. 佛陀的解脫......鄧偉仁譯
選譯經文索引
〈序言〉摘錄
一、
巴利語佛典(以經、律為主而言)代表佛教最早期的內容。它們與漢譯四阿含經及五部廣律大致相當,但傳承自不同部派。這些佛典翻成漢語的,在古代似乎只有《善見律毗婆沙》一部,而在現代也只有一些零星譯本。雖然元亨寺從 1990 年到 1998 年完成了 70 冊《漢譯南傳大藏經》的翻譯,但這主要是根據日譯《南傳大藏經》轉譯的,並不是直接翻自巴利原文。鑑於元亨寺譯本在翻譯上的一些問題,因此近十幾年來台灣佛學界逐漸有了重譯此藏的共識。
在2008年10月中,南華大學巴利學研究中心與中和南山放生寺共同舉辦「第二屆巴利學與佛教學術研討會」。這次會議聚集了眾多來自國內外的巴利學者和關心這一領域發展的人士。會中除了發表論文之外,也廣泛討論巴利學發展的願景和重譯巴利藏的議題。與會人士都感到重譯巴利藏的時機已漸臻成熟,並且又得到南山放生寺慨允支持,於是會中便決議逐步落實這項計畫。
然而,巴利三藏部帙龐大,譯事又必牽涉到諸多方面的問題,不能貿然從事。後來在德籍學者Anālayo 比丘建議下,與會學者決議,先以主題方式從「尼柯耶」中選出一些經典,進行小部分的試譯,將成果結集出版,以便作為熱身,同時藉由這個過程一方面發掘問題,凝聚共識,另一方面也累積經驗,以讓未來譯事的推展更加順利。這便是這本選集誕生的因緣。
三、
本書從 2008 年底開始籌劃,到如今付印出版,共經過了三年多的時間。翻譯團隊從2008 年11月到2009 年9月間,共召開四次工作會議。會議中就選集內容與翻譯所牽涉到的相關問題,如巴利底本、譯本性質、譯文文體、偈頌譯法、譯詞取擇、譯與注的比例、注釋重點、導讀方式等等,做了廣泛討論,並達成一些共識:
(1) 在巴利底本方面,基本上以緬甸版與 PTS 版為主,有問題的地方再參考錫蘭版和泰國版,以求取較適當的讀法。
(2) 譯本維持以翻譯為主體的性格,不作太過詳細瑣碎的研究論述,但在必要處附加注釋或資料,以幫助讀者獲得更清楚、更深入的理解。
(3) 文體方面,團隊成員大多傾向於可讀性較高的白話體,但也有成員希望呈現經典典雅莊重的色彩,而較傾向於文言體。因目前尚在試譯階段,會中遂決議呈現多元樣貌,以便保留更多可能。
(4) 譯詞方面,有傾向保留古代用語的,也有傾向於更現代的譯語。會中的共識為,對於已經通行習用的慣用名稱(包括人名、地名、名相術語等),基本上仍沿用古來通行者(如比丘、舍衛城、阿難、止觀、涅槃),以便達到文化(及文獻)傳承與溝通的目的。至於其他非常用、非習用者,則視情況彈性處理。
(5) 偈頌翻譯,以達意為最高原則,簡潔嫻雅為尚,並不刻意追求字句的整齊。
(6) 注釋內容以能增進義理理解為主,不做過多語言文獻問題的處理,份量則以不超過譯文三分之一為原則。
(7) 此外,不同譯者之間並不要求譯詞、譯法完全規範化、一致化,以保留更多不同理解與創造的可能性。
總的說,在這一試譯階段中,「求同存異」是翻譯團隊實務運作上的基本原則。
本書資訊 [作者] 蔡奇林、呂凱文、黃柏棋、莊國彬、越建東、溫宗堃、關則富、鄧偉仁等譯 [ISBN/ISSN] 9789868820609 [出版日期] 2012年4月 [開數] 25 [頁數] 265 [精/平裝] 平裝 [分類號] 221.8 [出版社] 南山佛教文化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