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丁玲自二〇年代末期在文壇嶄露頭角,到四〇年代末中共建國之前完成個人的文學發展歷程。她的文學創作精神與思想內涵環繞在「女性」、「啟蒙」、「革命」等三個基本元素上,此三者在她的文學發展中相互牽制、拉扯,在每個階段各有偏重。本書以丁玲的文學發展歷程作為論述主軸,論析丁玲如何在參與社會的過程中,形塑她對女性身份實踐「啟蒙」和「革命」問題時的種種思考,其思考又如何影響她的文學創作。在縱向論述丁玲文學發展歷程的同時,也將其作品放在文學史的脈絡中,透過對丁玲與同時期作家,包括廬隱、馮沅君、胡也頻、蔣光慈、周立波等人同類作品的比較,論析丁玲如何透過創作呼應時代與文學發展潮流,同時突出個人獨特的思考與文學風格。
作者簡介
蘇敏逸,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曾任慈濟大學東語系、淡江大學、國立成功大學中文系助理教授,現為國立成功大學中文系副教授。主要教學及研究方向為中國現、當代文學及台灣文學。著有《「社會整體性」觀念與中國現代長篇小說的發生與形成》一書及〈「個性主義」與「革命理想」的辯證發展──丁玲小說創作發展歷程及其特色〉、〈戲劇構思與迷宮書寫──史鐵生八〇年代作品中的精神困境與救贖之路〉等期刊論文。
本書目次
第一章 緒 論第二章 出走的娜拉:
廬隱、馮沅君、丁玲作品中的情感書寫、啟蒙困境及其對女性處境的思考進程一、前言
二、廬隱:在新、舊家庭/時代間進退兩難
三、馮沅君:在愛情與親情之間尋求和諧
四、丁玲:對「五四」情感書寫的繼承與超越
五、結語
第三章 從啟蒙走向革命:論二〇年代至三〇年代初期胡也頻與丁玲的小說創作
一、前言
二、書寫社會底層的苦難──胡也頻二○年代中期的文學作品
三、追尋女性個人的生命意義和出路──丁玲創作初期的文學作品
四、文學道路的轉折──胡也頻與丁玲二○年代末期有關革命與戀愛的小說
五、結語
第四章 「亭子間」與「十字街頭」:蔣光慈、丁玲「革命+戀愛」小說之比較
一、前言
二、「革命」作為表現自我的方法──蔣光慈的「革命+戀愛」小說
三、「革命」作為人生可能的出路──丁玲的「革命+戀愛」小說
四、結語
第五章 個人與集體、啟蒙與革命的消長、衝突和磨合:丁玲三、四〇年代的創作
一、前言
二、從情感與理智的衝突中誕生的無產階級革命小說
三、文學與革命事業的結合──丁玲抗戰時期的作品之一
四、個人與革命集體的衝突與磨合──丁玲抗戰時期的作品之二
五、結語
第六章 歷史的轉折:丁玲、周立波的「土改小說」及其文學史意義
一、前言
二、土地改革運動的「整體性」書寫──丁玲的《太陽照在桑乾河上》
三、政治儀式的「象徵性」書寫──周立波的《暴風驟雨》
四、結語
第七章 餘 論
參考書目
本書資訊 [作者] 蘇敏逸 [ISBN/ISSN] 9789571515250 [出版日期] 2012年4月 [開數] 25 [頁數] 256 [精/平裝] 平裝 [叢刊系列] 現當代文學叢刊 [分類號] 820.908 [出版社] 台灣學生書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