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本書將古典小說視作文化研究的文獻資料,用「主題」去開發中華文化中重要的思維及概念,並依此去擇選適宜探討的文本,作整體性的觀察和分析。是書採用伊利亞德(Mircea Eliade)所拈出「神聖」的空間及人物的概念,去思索中華文化中神聖空間及偶像崇拜的形成過程和思維內涵,藉此去理解傳統文化中凌駕所有價值之上亦最能代表中華文化的天道觀,形構出本書的主要系統及架構。在神聖空間上,此書盱衡了最能代表神聖空間的仙境說,探討了六朝迄宋初仙境由肇始到定型甚至出現變型的過程與原因;於偶像的崇敬上,擇用了中華文化中初次出現不同於傳統神聖人格的偶像作為研究對象,發現了世俗對偶像神聖的解讀及開發具有主導地位;在天道的呈現上,亦就人們最信守的宗教及禮教的觀點,發現且指出天道觀仍受到世俗的導引而改變。本書在研究的方法和學術的創發上,已多有與前人有別的新解和創見。
作者簡介:
黃東陽 一九七一年生於臺北,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文學博士。研究以古典小說為主,旁及古典文論,尤擅長文獻的鉤沈及民俗的探論,師事王國良先生。曾任實踐大學博雅學部專任助理教授,現職為雲林科技大學漢學所專任助理教授,撰有專書《六朝志人小說考論》、《唐五代記異小說的文化闡釋》,發表學術論文四十餘篇。
本書目次:
上篇 超凡懸絕的聖地──神聖空間在歷史上的遷變
第一章 初始的聖地──葛洪《神仙傳》所建構之神聖空間及其進入之法式
第一節 引 言
第二節 聖俗的對照:神聖場域的界分及擘寫
第三節 試煉的旅程:進入聖地的程序及資格
第四節 結 論
第二章 懸絕的時空──唐五代仙境小說中時間母題之傳承與其命題
第一節 引 言
第二節 啟悟的旅程:脩短隨化的回應
第三節 超越的證明:不隨物化的境界
第四節 結 論
第三章 變型的仙鄉──宋人傳奇〈王榭〉仙鄉變型例探究
第一節 引 言
第二節 文本等問題:出處題名之考辨
第三節 變化或同化:人與異類之定位
第四節 誤入與遊歷:他界性質之探討
第五節 結 論
中篇 心理投影的神格──偶像人格形塑的世俗化傾向
第一章 利益的崇奉──由《夷堅志》考述
南宋五通信仰之生成及內容
第一節 引 言
第二節 五通能力與性格:用「精怪」為思維基礎
第三節 崇奉活動之情形:以「立約」作思考核心
第四節 結 論
第二章 顛狂的真相──由《濟公全傳》推溯濟公「狂行勸喻」之思維模式及其社會意義
第一節 引 言
第二節 濟公故事於民間傳衍之文獻考察
第三節 狂行能達到勸喻目的之思維原理
第四節 群眾信從狂行能警世之社會意涵
第五節 結 論
下篇 世俗性格的神道──屈服於社會意識的神道詮釋
第一章 宗教的屈從──杜光庭道教小說
《錄異記》之聖俗分判及其世俗化傾向
第一節 引 言
第二節 重新詮釋:肯定既有世界的價值與意義
第三節 比對觀照:表呈道教境界的正統及超越
第四節 結 論
第二章 異變的天道──解讀《歡喜冤家》於天道下對女性情欲的理解和安置方法
第一節 引 言
第二節 成書的歷程:蒐集新聞到增寫豔情
第三節 版本考略:《歡喜冤家》之知見書目
第四節 倫常的建構:勸善系統的思考主軸
第五節 「歡喜」與「冤家」:悖離儒教的性欲觀點
第六節 婚姻的本質:情欲、婚姻的離合同異
第七節 結 論
第三章 入世的神道──紀昀《閱微草堂筆記》對清初靈異傳聞之理論組構與評議法式
第一節 引 言
第二節 載錄新聞:以詮釋為文體特色
第三節 鋪衍物理:以人類為思考核心
第四節 詮釋事件:以教誨為解說法式
第五節 結 論
參考書目
本書資訊 [作者] 黃東陽 [ISBN/ISSN] 9789571515458 [出版日期] 2011年12月 [開數] 25 [頁數] 281 [精/平裝] 平裝 [叢刊系列] 中國文學研究叢刊 [分類號] 827.2 [出版社] 台灣學生書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