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報:日治時期台灣傳統文學大成(1930-1944)
1.延續漢學研究、教學於不墜, 功在文學,詩報具承先啟後之歷史意義
由《詩報》本報主旨第四條:「學校已廢漢文。書房不容易設。鼓舞讀漢文惟此詩社詩會可以自由。故不可無發表機關。」台灣詩脈綿延三百年,詩報之創刊發行誠具歷史意義。
2.當今研究台灣文學最重要、最珍貴的文學史料
本書為日治時期極少數特准發行之漢文雜誌之一,也是日治時期發行最久的傳統文學刊物。要掌握當時各詩社及文學活動實況,詩報是不容忽略的最珍貴、最重要的刊物。
3.本書堪稱日治時期台灣傳統文學大成
甲午割台,台人出為結社,提倡擊鉢,詩社林立,詩人號稱三千。日治五十年間,台民吟漢詩、學漢文、詩詞幾為全台之平民文學,而《詩報》發行共 319 期時間長達十五年,稿源來自全台北、中、南及澎湖、金等地數以百計之詩社、詩會及數以千計之詩人長期集體創作,集當時傳統文學作品於一爐,故《詩報》堪稱為日治時期台灣傳統文學於大成。
4.公私立圖書館不可或缺的台灣文學鉅著
早年台灣文學研究位居學術邊緣,近年已蔚為風潮,但新舊文學研究尚未能均衡發展,實因資料文獻取得不易,以目前全台公私圖書館尚未有詩報從創刊號到停刊號(或稱最終期)完整館藏,今本社覆刻,對大專院校文史科系、漢學、台灣文史研究、工作者提供了教學研究等極重要之素材,對一般民眾有興趣於日治時期漢文學、文人、詩會活動之鑑賞及閱覽亦多了極為重要的資源,本書確為公私圖書館不可或缺的台灣文學史料鉅著。〈臺灣文學瑰寶風華再現──《詩報覆刻》序〉
昭和五年十月三十日《詩報》發刊詞開宗明義揭示:「改隸以還,臺灣漢學之所以維持者為詩,道德所賴以維持幾分者,亦惟詩」,又依該報主旨第四點載以:「學校已廢漢文,書房不容易設,鼓舞漢文惟詩社詩會可以自由,故不可無發表機關」。綜上以觀,就日治時期之時空背景及政治環境而言,《詩報》是當時少數特准獲得發行的漢文雜誌之一,同時也是日治時代發行最久的傳統文學刊物〈以本書彙編至昭和十九年九月五日,計發行時間約十四年〉實為當今欲研究此期間臺灣文學至重要且極珍貴之史料。
有鑑於此項文獻的重要,余特將它稱之為臺灣文學瑰寶,洵非溢美之詞,此次龍文出版公司不惜斥資覆刻,實為該公司繼出版《台灣先賢詩文集彙刊》及《台灣關係族譜叢書》之另一巨大貢獻。
由於本套書係以景印方式出版,為求版面清晰,逐頁整修,力求呈現原貌,作業至為繁瑣,付梓之前,余得先睹稿本,對周發行人崑陽兄認真踏實,嚴謹態度,衷心感佩,對此套書得以完美覆刻,嘆為觀止,特譽曰風華再現。
本套書蒐集過程,將創刊號更正為昭和五年十月三十日(原誤為六年四月一日),又截止時間亦由(原昭和十七年十二月二十一日)延長至昭和十九年九月五日,較諸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所典藏還更完整,余曾忝為分館館長,敬佩之餘,實甚感汗顏。
本套書成,對大專院校文史科系、漢學、臺灣史研究者及文史工作者等提供了教學、研究等極為重要的素材,而一般民眾欲對傳統臺灣詩學閱讀與鑑賞亦多了極為重要的資源,由於全套書共二十七冊,較適合相關之學校、機關、縣市立圖書館、文化局蒐藏以供師生及民眾使用。
前國立中央圖書館台灣分館館長
林 文 睿 謹識
2007年 4月〈台灣文學與文化的盛事——《詩報》覆刻序 〉
台灣文學研究早年位居學術邊緣,近年已在學界蔚為風潮,逐漸成為顯學。然而這種學術態勢主要集中在台灣現當代文學,台灣傳統文學的研究仍然相當有限,以 2005年為例,全年古典文學會議僅有「張達修暨同時代漢詩人學術研討會」一場,在跨領域或主題的台灣文學學術會議中尚有若干台灣古典文學的研究,2005 年的學位論文亦有2篇博士論文、11 篇碩士論文,尚令人欣慰。在台灣新舊文學研究尚未均衡發展之際,日治時期發刊歷史最久的漢文文藝刊物《詩報》,即將由龍文出版社周崑陽先生出版,實在令人振奮,這是台灣文學與文化出版史上的盛事。
重要文獻刊載與傳播是學術研究的基礎,1959 年至1972 年「台灣文獻叢刊」由前台灣大學法學院院長周憲文號召台灣史研究學者專家,叢刊共搜集309種 595 冊,累計總字數為 4800 萬字,是台灣有史以來最重要的學術工程,但受限於當時的物質與政治環境,不但捨棄了許多地圖或插圖,許多史料內容也多被迫刪改。有鑒於此,2004 年文建會首批出版《全台詩》、《台灣史料集成》、《台灣歷史辭典》,文建會台灣歷史大系計畫將持續十到二十年,全系列推出三百冊,大手筆的台灣本土歷史文獻整理彙編展現了對本土文化歷史的重視。然受限於經費編列,《全台詩》雖已整理了一千多萬字,預計出版一百多冊,目前僅出版清咸豐以前作品 5冊,後續作品尚未能再予付梓,甚為可惜。
2005 年廈門大學與九州出版社出版《台灣文獻彙刊》共七輯 100 冊,其中第四輯「台灣相關詩文集」共有 34 種詩文集,對台灣古典文學研究裨益甚大。除此之外,對岸尚計畫出版《明清宮藏台灣檔案彙編》(100 冊)、《館藏民國台灣檔案彙編》(300冊)、《民間遺存台灣文獻選編》(50冊)、《海外遺存台灣文獻彙編》(50 冊),五大項目構成,總規模600冊。這種大規模台灣文獻的整理與複印,勢必對台灣文學與文化的研究帶來很大衝擊,我們如不夠努力,台灣詮釋權是否有旁落的疑慮?這是我們必須警省的課題。
龍文出版社長期致力於台灣文學文獻的傳佈功不可沒,先後由高志彬、黃哲永先生主編的《台灣先賢詩文集彙刊》,已出版五輯百冊。此次不惜巨資,刊印《詩報》,令人敬佩。《詩報》為傳統詩半月刊,昭和 5 年(1930)10 月 30 日由《吟稿合刊詩報社》發行,目前所見的最末期 319 期發行於昭和 19 年(1944)9 月 5 日。台灣文學研究者以往常將目光放在《風月報》(《南方》)(1935.5.9~1944.3.25),誤認為昭和 12年(1937)6月台灣報紙漢文欄全面廢止之後碩果僅存的漢文刊物,其實《詩報》較《風月報》早發行,停刊亦較晚,而《孔教報》、《崇聖道德報》亦是報紙漢文欄廢止之後刊行的漢文刊物,內容包括台灣傳統思想與文學。
由《詩報》的〈本報主旨〉第 4條:「學校已廢漢文。書房不容易設。鼓舞讀漢文惟此詩社詩會可以自由。故不可無發表機關。」可知《詩報》的創立是為維持漢文於不墜,發行人原為桃園周石輝,昭和 7 年(1932)10 月 1 日,編輯及收支事務歸基隆蔡清揚,昭和 8 年(1933)12 月 1 日至昭和 17 年(1942)12 月 1 日,發行人及印刷人改為張曹朝瑞。 《詩報》以記錄詩作及詩社動態為主,並包括傳統散文、小說、燈謎等內容;透過「騷壇消息」可觀全島聯吟大會的概況及詩社的動態;「各吟社作品輯錄」留下許多傳統詩歌,「全島詩社并代表者名錄」可知各地詩社的分佈狀況及負責人;各詩社徵詩題目及內容,反映日治時代傳統文人的文學視角,飛機、裸體美人、歐風諸題顯現傳統文人如何看待新文化;「各社社友錄」可知詩社的顧問、社長、副社長,幹事、贊助員、書記,社員名單;〈壬申年全島聯吟大會之一提議〉、〈全島詩人大會管見〉,可見舊文人如何反省傳統文學活動,〈黃得時一九三三年台灣文藝檢討的檢討〉反映新舊文學論爭的一個面向;賴和的「報代領收」可知他曾訂過《詩報》,雖是蛛絲馬跡,亦有助於賴和的專家研究。97 號〈本社啟事〉謂文藝雜誌與諸「社會新聞」不同,無法刊登「時局問題」做為詩題的擊鉢吟錄或議論政治之作品,故《詩報》反應廣大社會心聲的作品較為有限,然仍有如〈輓蔣渭水先生〉詩作:「十載勞君苦鬥爭,民權未立遽捐生;淒風慘雨三台眾,痛哭中流砥柱傾。」
《台灣詩報》、《台灣詩薈》雖較《詩報》早發行,但《詩報》是日治時代發行最久的文學刊物,要掌握當時各詩社及傳統文學活動的實況,絕對是不容忽略的刊物。《詩報》除發行人外,列有顧問、贊助員、各地援助員,早期顧問有傅錫祺、林幼春、連雅堂、謝雪漁、魏潤庵、林獻堂、久保得二、張純甫、林述三、賴尚益、黃純青等 38 人,後略有變動。早期另設有副社長杜香國、盧纘祥(未設社長),昭和7 年11月 1日,〈啟事〉稱社長盧纘祥有要事,將《詩報》讓予許梓桑經營,許梓桑列名榮譽社長。 此次龍文出版社依《詩報》原有樣式刊印,未採全文重新打字、斷句,有助於認識日治時期《詩報》的編輯樣式與出版方式。我們應拋開新、舊文學的對立,迎接多元、細密的台灣文學與文化研究,《詩報》反映日治中晚期台灣重要的文學與文化內涵,《詩報》的覆刻對台灣文學研究必然裨益甚大,這是件令人期待的出版盛事。
翁聖峰 教授
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所長
2007年 2月〈重刊緣起 〉
本社重刊的《詩報--日治時期台灣傳統文學大成》,對於台灣傳統文學研究者來說,堪稱夢寐以求,常多方設法借印,備極辛勞之下,猶難窺及全豹的『夢幻極品』。 從《台灣文學辭典》翁聖峰教授所撰《詩報》詞目中,吾人深刻體會《詩報》內容包羅萬象,為日據時期台灣傳統文學的大寶藏,它不僅是文學研究者不可或缺的素材,也是歷史學者案頭必備的寶典。
長久以來,學界最感遺憾的,是它僅在中央圖書館台灣分館有所典藏,除了遠距者使用不便之外,也由於不夠完整(缺 1~10號、缺 287~319號),以及215~286 號以微捲方式呈現,另外,最令人擔憂的,是年深日久,字跡已逐漸糢糊,因而使人感到有再版的必要。
本社體察時代脈動,深知島內大學多已設立台灣文學系、所,各系之講授方面常偏重於新文學,在研究方面亦多以賴和以降之新文學作品為主,甚而以當代文學作品為對象,已達累牘連篇、汗牛充棟的地步,不禁令人發出厚今薄古之歎,此皆由於文獻不足、資料欠缺所致,乃無可奈何、不得不然之權宜措施也。 幸而近年來,學界深感文學不分新舊,作品宜別良莠。台灣文學自古一脈相傳,新文學固宜闡揚,舊作品豈容拋却 却却 却,兩者理應並重,難以截然劃分。因此,部份學者不辭辛勞費時翻覓公私圖書館典藏,盡力探訪藏書家私秘,更佐以田野調查方式,建立區域性文學史的基礎,並多有專著中,就以施懿琳教授的《台中縣文學發展史》、《彰化縣文學發展史》為嚆矢。此外,黃美娥、廖振富、龔顯宗、黃憲作、江寶釵、、諸學者,分
別以其任教所在地之地緣深入鑽研。最近鄭定國教授更大力鎖定雲林縣作為研究範疇,亦交出漂亮的成績單,輯印《日據時期雲林縣的古典詩家》、續篇、三篇等書,以及整理出雲林縣古典詩家作品多集。
以上所舉,皆多借助《詩報》,方能竟其功,本社深知《詩報》內容宏富,若將原貌重現,必能嘉惠廣大學界,唯以時機未至,常有功果難圓之歎。去年夏天,承蒙古典詩名家黃哲永先生賜助,此一心願即將完成。黃氏數十年來致力於文獻史料的保存,跑遍島內舊書攤、古董店,盡力訪求、苦心蒐羅,若見斷簡殘篇、片紙隻字,動輒一擲千金,毫無吝色。
黃氏復醉心於傳統詩的研習、創作、講授、編輯等工作,嘗師事詩學名家黃傳心、黃秀峰賢昆仲,並得鄉賢黃輝煌、林劍泉之薪傳,更蒙諸老惠借珍貴圖籍,本社得以景印收藏及重刊《詩報》,終能以全貌重見天日,完全歸功於黃氏數十年之辛苦累積。
此外,黃氏亦因緣際會,獲交海內時賢,均能多所協助,其中尤以台北鄉土文史專家百城堂主人林漢章先生、竹南名詩家陳俊儒先生等,均願發其秘藏,大量影印贊助。由於黃氏的恢宏大度,能獲諸師友的傾囊相授、大力相挺,使先賢之心血結晶,不因駸駸歲月而淹沒不彰,得以長留天壤之間,吾人深信,黃氏搜集期間,當有先賢英靈暗助,否則寧能成此功德?
本社十餘年來,苦心孤詣,以一私營出版業後進,甘冒滯銷危機,奮力出版先後由高志彬、黃哲永兩位主編之《台灣先賢詩文集彙刊》五輯計百冊,旨在闡揚先賢之潛德,區區寸心,頗得海內外同道曲鑑,多方呵護,尤其該彙刊部份詩篇收入由高師大國文系曾進豐、台南科大通識中心歐純純及陳美朱三位教授共同主編甫於去年九月出版《台灣古典詩詞讀本》,足堪欣慰。
於今喜獲黃氏提供原稿,遂再賈餘勇,重刊《詩報》。或問《詩報》之重刊,何以不採排印方式?實因卷帙宏富,重新打字校對工程巨大,勢必曠日廢時,無以因應當務之急。甚且事倍功半,非僅難以校正原有的訛誤,反將新添「手民誤植」之處。究其根由,只以今人文學根柢有限,誰堪與先賢並駕,身處廿一世紀,何處尋覓校勘高手?吾人深知,詩歌的吟詠,一字之差,音義兼失,韻味全無,非僅不符格律,抑且難解文意,為求全備,本社考慮再三,仍以景印出版為宜,歷經五個多月的整稿、補稿、修稿,此被遺忘長達七、八十年的台灣文學瑰寶,終得以重現。
《詩報》發刊旨趣與前作渾然一體,但由於書籍版式有異於《台灣先賢詩文集彙刊》,且《詩報》內容為全台各地詩社、詩人之集體創作,類屬總集,為方便收藏,故另立題曰《詩報──日治時期台灣傳統文學大成》,幸海內外大雅方家垂鑑之。
周崑陽謹識
龍文出版社發行人
二ΟΟ七年四月
本書資訊 [ISBN/ISSN] 9789572006641 [出版日期] 2007年4月30日 [開數] 菊八開 [頁數] 約6800頁 [精/平裝] 精裝 [出版社] 龍文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