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合作制度是19世紀中葉西歐社會改革論者,為求改善不公正的經濟狀況,所擬創的理想經濟形式。這個烏托邦式的理想,在屢次實驗失敗之後,轉化落實成為民間自由結社的互助性小型經濟社團,從英、法、德等國向各地流傳。中國在清末民初,從西歐和日本引進這套實用的制度。
這項原為民間自發性的經濟組織,在中國的政治與社會基礎上,變成為了達到不同目標的政策性工具。在北洋政府、國民政府、中共蘇區(邊區)、日據東北、華北、台灣等政權內,合作運動扮演相當不同的角色,發揮不同的功能。本研究從結構、特質、績效三個角度,系統地分析比較,1912至1949年之間,上述六個政權的合作經濟事業。1950年以後,在台灣和在大陸的合作組織型態很不同,性質迥異,需要另以兩本專著的篇幅才能解析清楚。
作者介紹:
賴建誠(lai@mx.nthu.edu.tw,www.nthu.edu.tw),1952年生,巴黎高等社會科學研究院博士(1982),哈佛大學燕京學社訪問學人(1992-3)。清華大學經濟系教授,專攻經濟史、經濟思想史。
學術著作有:《近代中國的合作經濟運動:1912-1949》(1990,2011)、Adam Smith across Nations: Translations and Receptions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2000, Oxford UP,主編)、《亞當史密斯與嚴復:國富論與中國》(2002,2009)、Braudel’s Historiography Reconsidered(2004)、《梁啟超的經濟面向》(2006,2010)、《邊鎮糧餉:明代中後期的邊防經費與國家財政危機,1531-1602》(2008,2010)。
半學術性的文集有:《年鑑學派管窺》(譯著,1996,2003)、《重商主義的窘境》(1992)、《綠野仙蹤與中國》(1998)、《經濟史的趣味》(2010)、《經濟思想史的趣味》(2011)。譯有雷蒙.阿宏(Raymond Aron)《入戲的觀眾》(1987,1992,2000,2006)、西蒙.波娃《波娃的告別:與沙特的對話》(2002,2006)、《波娃的告別:再見,沙特!》(2002,2006)。書。
本書目次:
修訂版序
初版序
致 謝
提 要
第一章 緒論與綜述
壹、命題與視角
貳、傳統的經濟互助組織
參、歐洲的合作經濟制度
肆、合作經濟的學理
伍、綜述與結論
第二章 萌芽與實驗期:1912-27
壹、問題與視角
貳、西方思潮的傳入
參、萌芽與實驗
肆、特質與困難
附錄:變革時期的經濟烏托邦主義:薛仙舟的〈中國合作化方案〉
第三章 華北的合作經濟事業:1920-45
壹、特質
貳、華洋義賑會的合作社系統
參、日據時期的合作活動
肆、評估
第四章 國民政府的合作經濟運動:1928-49
壹、意義與階段
貳、發展與結構
參、合作金融體系
肆、經濟效益
伍、政治與軍事的背景
陸、評估
附 錄
第五章 中共早期的集體化合作組織:1931-45
壹、綜觀
貳、江西時期:1931-4
參、邊區時期:1935-45
肆、效果評估
伍、總結
附錄:中共早期的合作社法
第六章 日據東北的合作經濟體系:1907-45
壹、背景
貳、消費合作組織
參、農業合作制度
肆、其他合作組織
伍、評估
附錄
1.日據東北合作經濟制度的相關法令
2.農事合作社設立與助成之相關文件
第七章 日據時期臺灣的合作經濟制度:1914-45
壹、經濟背景
貳、特質與發展
參、效果評估
肆、戰後的變革
附錄
1.產業組合法
2.臺灣產業組合規則
參考書目
後 記
本書資訊 [作者] 賴建誠 [ISBN/ISSN] 9789571515205 [出版日期] 2011年4月 [開數] 25 [頁數] 277 [精/平裝] 平裝 [叢刊系列] 史學叢書 [分類號] 559.092 [出版社] 台灣學生書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