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笠》詩社於一九六四年成立,標示著台灣文學精神,像不死的麥子,在二二八事件後,國民黨嚴酷的威權統治下,在寒冽的凍原裡復甦、再生了。集結了戰前已開始文學創作的吳瀛濤、詹冰、林亨泰、陳千武等,以及白荻、趙天儀、黃荷生、杜國清、李魁賢等戰後成長世代,共同開啟戰後台灣詩文學的新紀元。
《笠》前一二〇期,含括一九六四至一九八四共二十年,與戰後台灣詩文學的發展息息相關,作為文學史料而言,《笠》前一百二十期的重印,對於此二十年間台灣現代詩發展的動向、文學思潮的邅移,詩社的集團意志與文學主張、文學事件和論爭,與乎詩人風格的形成與變化,作品創作的動因等,莫不藉此而再現,這對台灣文學史的闡述與建構,其重要性固不待言。更重要的是,為《笠》為這個時代台灣人民的精神史作了完整的錄像,將永遠成為我們歷史證言的一部分。
台灣現代詩的兩個根球,一是台灣在日本殖民時代,受到日本文壇影響,所實踐的近代新詩精神;另一則是戰後從中國大陸移入的現代派風格。笠的成立,正是這兩個根球的結合,在台灣詩史上,具有無可替代的,承先啟後的意義。更重要的是,笠的抉擇──台灣精神的回歸、台灣文學主體性的建立──成為導引七、八〇年代台灣文學流向的主潮。
對照戰前台灣新詩的四大基本性格:抵抗、批判、愛和希望,笠詩人的詩不只繼承了戰前台灣新詩的傳統性格,而且在表現及形式上,強調現代的理性、感性、知性等新的詩質素,而其主題緊密地扣住現實、生活,與時代的脈動息息相關,凡此,均開拓了戰後本土詩的新視野。
笠集團的詩風景,是以現代主義的方法論和精神論,站在現實主義的基盤上,為呈顯戰後台灣人精神史而努力的證言。因為這樣的執著,笠集團的詩人才能在戰後台灣歷史迷亂的發展過程中,通過詩文學反映了台灣人的夢與覺醒,也呈顯出文學工作者抵抗和批判的詩篇。
本書資訊 [開數] 25 [出版社] 台灣學生書局 [作者] 笠詩刊編輯委員會編 [ISBN/ISSN] 9789571510408 [出版日期] 2000年9月 [精/平裝] 精裝 [叢刊系列] 時代的眼、現實之花:笠詩刊1~120期景印本(全14冊) [分類號] 851.05